menu

指挥(Command)


“指挥”的例子

先来看看关于指挥的例子。

狼群

狼喜欢集体出动,超过五头的狼群一定不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而其中必然有个首脑,它是狼群的优秀代表和象征,更是狼群的核心所在;在整个群体遇到困境时,它必须挺身而出,用自己最锋利的牙刀将敌人扑倒,撕开受困纱网,率领狼群逃出生天。

狼群

二战时期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首先以单舰、侦察机巡逻,发现船团时先不攻击,而是一边跟踪船团,一边向总部通知通商船团的航行路线、规模、护航舰数量等资讯,然后再以无线电通知邻近潜艇集结起来埋伏;当船团进入攻击范围内就向其包围攻击(通常是在夜间展开攻击)。

落脚点:指挥者、信息传递

交警、乐团指挥

虽然指挥手势谁都可以做,但只有交警有权指挥交通,任何车辆都必须复服从交警的指挥.

交警

类似地,乐手必须服从乐团指挥。乐团指挥的水平不仅在于临场的把控,更在于平时训练中对各声部节凑、音准的精准识别与调控。乐团指挥需要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需要表现的内容通过乐队演奏表达出来。好的指挥犹如一名医生,能够迅速指出乐队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指挥通过对乐团的调整变化,使乐团整体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关于乐团指挥,可以参考“交响乐指挥“手舞足蹈”到底在干嘛?”一文。

乐团指挥

落脚点:权威性、专业性

教练

NBA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教练在场边密切关注场上形势,随时做出判断和调整,并向球员布置战术。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教练需要有极强的阅读比赛和临场决断的能力。NBA比赛中最精彩部分往往是双方在每一个攻防回合后都进行暂停、调整的最后1分钟。

NBA教练

篮球场面积为 $28m \times 15m$,而美式橄榄球场面积则达 到$110m \times 50m$。此时,教练必须借助通信设备才能完成有效的指挥。一般来说,教练通过耳机联系场上的四分卫(头盔中有通信装置)下达进攻或防守的指令,后者再召集队员传达教练的指挥意图。

橄榄球教练

落脚点 :判断、构想、意图、通信设备

指挥中心/指挥所

当指挥需要覆盖的地域进一步扩大,比如一座城市的规模时,指挥的技术手段/平台将不可或缺。例如,城市的110指挥中心,具备完善的通信手段,以及强大的信息感知、态势研判和协同工作能力。当有报警电话拨入时,接线员可以及时了解报警点的位置,并根据情况,调度附近合适的警力进行处理。

110

在军事上,各种指挥平台/指挥所是实施指挥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航母上的作战指挥中心,可以监控数百海里范围内的海空态势,并对舰载机的起降、出动进行调度。

航母指挥中心

对“指挥”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指挥”形成如下认识:

  • 作用:系统的源动力
  • 基础:威信,包括法定的和个人的
  • 核心:决策和判断、行动(作战)构想
  • 前提:信息交互、技术支撑
  • 形式:既是艺术,也是科学。

控制(Control)


“控制”的例子

先来看看控制的例子。

自动控制

从自动控制的角度理解,指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其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达到某种特定状态的一种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 通过感知设施获取系统周围环境及内部状态的信息;
  • 中枢控制机构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加工处理;
  • 执行机构依据指令信息,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

自动控制

负反馈是自动控制的核心概念,可以被推广应用到企业管理等社会科学中。例如,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其本质是基于“负反馈”的控制。

绩效管理

控制论

控制论(Cybernetics),源于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柏拉图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 1834年,法国科学家安培使用“ Cybernetigue”表示“管理国家的科学”。

法国科学家/数学家似乎有参政议政的传统。例如,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当过拿破仑的内政部长,当前马克龙的内阁中就有一位拿过菲尔茨奖的数学家。这可能又和法国人自笛卡尔、伏尔泰以来的哲学传统密不可分。最近“黄背心”运动沸沸扬扬,马克龙的对策是呼吁进行全国辩论…

二战期间,为了把致命的轰炸机打下来,地面炮兵需要复杂的弹道计算机——要比人类这种计算设备更快更准确地执行动作,并能读取预先计算好的射表,为此必须发明机器来完成这一任务。用当时特殊语言来说,“机械大脑”开始“思考”。

另一方面,复杂的武器平台带来了人机交互方式的深刻变化。例如,斯佩里公司的球形炮塔,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人类与其使用的工具之间的关系开始转变。这些新型武器装备带来了新型人机交互的兴奋点——“机械化的人类”。

球型炮塔1

球型炮塔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维纳于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正式提出“控制论(Cybernetics)”,用于表示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控制论”提出的时机恰到好处。由于军事力量上的技术奇迹开始渗透到工业和私营经济中,公众需要有人来解释这些新技术以及它们出现的目的。自其发端之后,控制论始终与计算机、控制、安全以及人机交互密切相关。其思想又逐渐渗透到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成为一门具有跨学科特性的显学。

维纳的开创性的书籍挖掘到了这样的兴奋点……维纳从电气工程师和武器设计家门那儿汲取了一套复杂的想法,理顺、精炼、重新包装,然后以一种慷慨的姿态,像是将糖果撒向一群饥饿的孩子一般,将他的创作扔向了热切的公众……他们赋予机器“精神”以及一种可延伸为狂热崇拜的诉求。工程师、军事家、政客、学者、艺术家以及活动家,都开始将他们的希望和恐惧投入到会思考的机器未来之中。——《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例如,上世纪70年代,作为智利的第一位民选社会主义总统,阿连德邀请英国的控制论学者斯塔福德·比尔将控制论实验应用于国家的管理,试图搞出一个信息充分交换的国家联网系统——“赛博协同系统”,将基于国家行政和长期计划的计划经济,转为实时行动和日常决策。既不像苏联那样将计划产量从中央向下逐级指派,也不像美国那样依靠自由市场调节,而试图找到基层自主性和“全国一盘棋”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一种去中心化、非官僚式,既保证企业和社会的自主性又能实现快速实时干预的经济政策。

赛博协同系统草图

赛博协同系统草图

赛博协同系统的中央控制室显示屏

中央控制室显示屏

当系统检测到生产异常时,中央操作室将同时向计划部门和工厂管理者预警。政府会给工厂经理和工人们一个有限的时间窗口来查找和解决潜在问题。由此,企业在合理的程度上保持了自主性。如果相关企业和个人无法在这段时间内解决问题,政府再介入干预。是不是像极了当前“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管理/控制”一类的研究?关于这一历史可以参考“阿连德的大数据乌托邦”一文。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原本是作为“机械大脑”和机械认知的“控制论”而涌现的,是1955年麦卡锡为避免与维纳的纠缠、避免使用“控制论”而想出的新词,进而有了1956年的里程碑式的达特茅斯人工智能研讨会。从此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正式面世。麦卡锡和尼尔森后来对人工智能做了另一种解释:AI = Automation of Intelligence ,智能的自动化,该见解与维纳的控制论思想一脉相承,也解释了从工程角度看,人工智能就是知识的自动化。另外,有观点认为,智能化的增强是控制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作为控制论研究的一座丰碑,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广泛用于船舶、火炮等机电系统操纵,在工业、国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学森与控制论》一书评价道:“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首先解决了一批工程实际中的控制论问题。同时,在不断探索各种复杂性层次系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国防和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和解决了大系统、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中的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于控制论的历史,推荐一本好书《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文章“关于控制论的几点蠡测”简述了控制论的历史和发展,也值得一看。

对“控制”的认识

“控制”一词在辞书上解释为驾驭、支配、掌握,使不超出范围。 从自动控制的角度看,负反馈是控制的前提条件。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目的性更成为社会能动性意识。因此,揭示出目的性与负反馈调节的内在联系是很有意义的。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可能性空间是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控制归根结底,是一个在事物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有方向的选择的过程:

  • 了解事物面临的可能性空间是什么
  • 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某些状态作为目标
  • 控制条件,使事物向既定目标转化

控制论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直接导致了C2理论与技术的萌芽和发展。

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有一个出发点。几何学的大厦建立在公理基础上,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研究则开始于可能性空间。控制过程的共同点在于:(1)被控制的对象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2)人可以在这些可能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才谈得上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概念与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可能性空间是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

战争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强对抗性。相比于武器平台的控制,指挥官并不能严格控制下级的实际交战行动,尤其是现代战场,兵力分散,甚至存在孤立的作战单元,对下级真正的严格控制是不可能实施。因此,负反馈、可能性等控制中的核心概念如何运用与战争中,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Command & Control


指挥控制必须允许人们指导和塑造将要完成之事,同时允许人们根据对正在完成之事的评估修正这种指导。——约翰.R.博伊德

术语的演化

C2是机械化战争指挥系统精确、快速、高效运作的需要,也是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在军事领域运用的产物。C2术语及概念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在古汉语中,“挥”通“麾”,“麾”是最早描述军事指挥职能的术语,可以说是“指挥”术语的起源。“麾”,其本义是供统帅指挥部队用的旌旗(如《旧五代史》的卷七十五:“望麾而进,听鼓而动”),其延伸意义为指挥。用指挥的工具术语来描述指挥的职能,这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限制所致,在今天,我们断然不会用电话来替代军事指挥内涵的表达。“麾”作为指挥术语的使用最早见著于文献《尚书·周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旌以麾”。

在《尉缭子·武议第八》中阐述将帅职责:“将专主旗鼓耳。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指挥”是否源于“挥兵指刃”?这一问题有待考证,但从形式与内容上,都算较为接近的术语称谓。在内涵上,也是最早明确将帅指挥的职责,即发号施令,临危决策,指挥军队的作战行动,直接拿起兵器与敌人格斗的事不是将帅的事,而是士兵的事。

“指挥”的英文术语——“Command”源于中世纪晚期(1250-1300)十字军三次东征的后期,在“Command”广泛使用之前与这一术语近似或者说替代术语为“coma(u)nden”,而更为早期的近似术语为“com(m)a(u)nder”,其使用从诺曼人征服英国持续至中世纪。“Command”在形成之初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指挥,而是与指挥个体密不可分的管理艺术,其拓展的解释也仅限于指挥个体及非正式管理团队(现代司令部的雏形)的行为。

与“指挥”源远流长的演化历史相比,“控制”就是襁褓中的新生儿。“控制”在军事领域的出现可考证的最早文献是约米尼(Jomini)的《战争艺术》(1838年),在该书的第二章标题使用“Control of Operations”。科学意义上的“控制”源于维纳的控制论,自维纳的《控制论》问世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就开始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现代意义上的C2概念在二战后逐步产生。在麦克阿瑟的回忆录中记录了杜鲁门总统对麦克阿瑟将军的授权时使用了C2——“take command and control of the forces”。20世纪80年代后期,Boyd建立了到目前为止在C2领域占有统治地位的理论模型——OODA,即观察-判断-决定-行动(Observe-Orient-Decide-Act,OODA)。当OODA循环建立的C2理论模型得到广泛认可后,美军先后写入各军兵种作战条令,最先写入作战条令的是美海军(1991年),随后是美空军(1999年)和陆军(2003年)及其它国防力量。

对于“指挥”演化为“指挥控制”的解释存在多种争论:一是认为从二战开始,战场分工为对人的指挥和对机器的控制,从而导致了战场“指挥”与“控制”职能兼顾需求,这种观点的立足点是人类战争对战场硬件设施和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另一种解释是由于战争态势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对战场的必须实施集中控制,由此导致“控制”与“指挥”必须齐驾并驱才能掌控战场。

综上所述,C2概念术语形成于二战时期,是机械化战争指挥系统精确、快速、高效运作的需要,也是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在军事领域运用的产物,尤其是控制论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直接导致了C2理论与技术的萌芽。

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从C2衍生除了大量相关术语(参见 维基百科):

  • C2I – Command, Control & Intelligence
  • C2I – Command, Control & Information (A less common usage)[13]
  • C2IS – Command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s
  • C2ISR – C2I plus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 C2ISTAR – C2 plus ISTAR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Target Acquisition, and Reconnaissance)
  • C3 – Command, Control & Communication (Human activity focus)
  • C3 – Command, Control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focus)
  • C3 – Consultation, Command, and Control [NATO]
  • C3I – 4 possibilities; the most common is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
  • C3ISTAR – C3 plus ISTAR
  • C3ISREW – C2ISR plus Communications plus Electronic Warfare (Technology focus)
  • C4, C4I, C4ISR, C4ISTAR, C4ISREW, C4ISTAREW – plus Computers (Technology focus) or Computing (Human activity focus)[14][15]
  • C4I2 –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Intellige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 C5I –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Collaboration and Intelligence
  • NC2 − Nuclear command and control
  • NC3 − Nuclear command an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是否改变了C2本质,或者说C2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C3,C3I,C4I,C4ISR?从C2→C3→C3I→ C4I→C4ISR是否真正体现了军事变革的历程?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问题。正如罗伯特·威拉德2003年在《海军学会学报》撰文指出:“美国在将指挥、控制与通信、计算机的结合生成了C4这个缩略词时犯了一个错误。根据这种提法,指挥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 C2)的工具(如计算机、通信设施以及相关支撑软件等)与C2方式方法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将会误导国防力量建设……”。国内也有学者认为,C2→C3→C4 的发展反映认知的深化,并不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关定义


美国

美联合参谋手册(JCS Pub.1, 军事相关术语词典)将“指挥”定义为:“指挥是部队现役指挥官对部属(军衔上较之级别低的或配属人员)合法行使职权,指挥包括权力和职责,即有效使用可获取的资源,部署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部队完成所赋予使命的职责和权力,同时,还包括确保所属人员的健康和福利、维持部队士气与纪律的职责”。C2定义为:“经授权的指挥官在执行使命过程中对配属部队行使职权,实施指导”,其内涵包括:

  • 指挥控制是指挥官对部属行使职权;

  • 指挥控制对象不仅仅是部属人员,还包括系统、设施与程序等;

  • 指挥控制的行为不仅仅限于决策环内的决策和命令发布,还包括态势评估、计划和信息收集;

  • 指挥控制职责还包括确保所属人员的健康和福利、维持部队士气与纪律。

即,指挥控制的职责包括了部队的士气鼓舞、领导、组织、管理与控制。

北约

北约关于指挥控制的定义(NATO,1988):指挥是赋予指挥官指导、协调和控制部队的权威。控制是指挥官对所属部队或配属部队行使其指挥权威。指挥控制是经授权的指挥官对所分配的兵力行使其指挥与指导权力以完成赋予的使命,指挥控制的职能通过人、装备、通信、设施与程序来执行,这些都是指挥官在计划、指导、协调和控制其兵力以完成其使命过程中所运用的要素。持续获取、融合、审查、描述、分析和评估态势信息,发布计划,分配任务,规划行动,组织协调兵力行动,为部属作战行动提供指挥控制准备,监督和协助下级部属、参谋和兵力,直接领导部队完成作战使命。指挥控制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在部队层面,C2确定兵力编成的目的,兵力配置的优先次序,并最终确定其能力;在使命任务层面,C2根据作战意图或具体的使命/目标确定具体的人员、系统、设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队指挥分册》认为,指挥是“军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的作战行动和其它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则认为,指挥是“军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它军事行动的特殊的组织领导活动”。

控制在辞书上解释为驾驭、支配、掌握,使不超出范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1997年版)把“控制”具体化为两层意思:

  • 在一定区域内,以兵力或火力限制敌人活动的战斗行动;

  • 掌握、操纵。第二层含义往往是针对武器的使用。在大多数关于“指挥”基础概念研究的文献中,“控制”都认为是“指挥”的一部分。

新版的军语给出了“指挥控制”的定义: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部队作战或其行动掌握和制约的活动

另一个而与之相近的概念为“作战控制”。关于“作战控制”的理解没有统一的认识,典型的解释:

  • 行动说:作战控制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的部队和分队作战行动的掌握与制约,指挥者为实现决策、计划的要求,以命令、指示等形式对被指挥者的行动的驾驭与支配,是军队指挥的一种活动。

  • 态势说:作战控制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为左右战场态势的发展而进行的指挥活动。即战场态势是指挥人员控制的对象,也是战场控制活动的受控客体。

  • 职能说:作战控制是指挥者在作战指挥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下达命令(指令)、追踪反馈、态势分析、纠偏调控等一系列活动,是作战指挥的一个重要环节。

  • 力量说:作战控制是指挥员和指挥机构对诸军兵种部队的掌握与驾驭活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运用指挥控制系统,以信息流对人员和武器系统所产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实施有效的组织、协调活动。

另外,中国对于指挥控制概念及术语的解释可以参考《从新版军语看指挥控制几个概念的变化

指挥与控制的关系

根据以上定义,指挥必须为将要完成之事确定明确的方向,必须与系统相互影响并塑造系统的特征和本质,以便认识将要完成之事。而控制必须对正在完成之事进行清楚和毫不含糊的评估,必须确定(不是塑造)正在完成之事的特征/性质。

“指挥”与“控制”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指挥解决的是作战当中诸如谋划、决策等重大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具有更多的灵活性、策略性、艺术性。控制是把决心变为现实、逐步实现作战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过程,具有创造性,但更富事务性、规范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将兵力比作马,指挥比作骑手,控制比作挽具。

关于我们

C2 Group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Laboratory